不骄,不躁,冷静,自爱,千万别当好人。
开始动笔前我会心一笑,因为这篇文章的根本,其实十年前互联网刚起步时,我就在书上或电视中看到过,如今我拿出来嚼嚼。
大概是这么说的:互联网信息每天产生数以万计,人的时间精力有限,我们要学会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,提高效率。
初中时,体育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课:
跑步后我们正在整队热身,隔壁班有个动静我们就往那里看去,老师看我们心不在焉于是面带严肃来教育我们,大意是:想要吸引人其实很容易,那里有什么好看的呀,你们不专心热身。
接下来他让我们做一件事「一边高呼起哄一边鼓掌」,果不其然其他班级纷纷投来目光,和我们刚才一样好奇的看着,但事实是随着我们的起哄结束,这里并没有任何事情发生,他们不专心白白浪费了时间。
这个故事一直藏在我心里,每当生活有围观、网络有热点出现时,都会提醒我:那也许并没有什么意义。
两个角度:
第一个,你关注的这个行为,对你没有意义,因为信息对你无用。
第二个,你关注的信息,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。
吸引大众太简单了,因为大众都有好奇心,但好奇往往结果只是被人牵引,看看东看看西。牵引者最终会达到目的,被牵引者如同牲畜一般被圈养者,等待下次的利用。
我是道家思想本该无欲无求但又热爱互联网,所以为了不与社会脱节,每隔两三天我都会主动留意一下 微博热搜榜 和百度热搜榜看看当下发生了什么事,总结这些新闻无非就是 3 分明星 3 分民生 3 分怨气 1 分广告。
我很少点击详情去了解,除非特别重大的事,例如袁隆平死、俄罗斯进军乌克兰等。其实热搜的题目已经浓缩的很精炼了,看题目就知道大概说什么,具体详情大多只是些浪费时间而无用的信息,像明星、影视、民生这类新闻我是一概不理。
我偶尔也会主动看看《中国青年报》,这个新闻很朝气也很理智,算是一种不带利益目的的涉猎,像《人民日报》这类三流媒体我早就拉黑了。
面对众多新闻热点我的处理方式是:这一次我看见了下一次还能看到,说明这件事很重要,才会主动去了解详情。这样的好处是,我既没有错过一年中的大事,也没有浪费时间给鸡毛蒜皮的小事。
社会磕磕碰碰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,你要真想关注就应该看本地新闻,那才是集中了你本地琐事的地方,热搜上面的民生信息大多对你没有意义,它只是公示而非探讨。
比如我此刻临时去看微博热搜榜第一名是「医院回应护士抢救病人时看手机」,这类新闻看到标题我就不会去看,看似对你有意义其实没有,这个标题明确给出的信息是:护士看手机以及医院对此的回复。
没点进去之前我以为是护士玩忽职守,点进去后发现是工作需要的断章取义。
如果是乌龙事件那这个新闻本身就没有意义;如果是玩忽职守,你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,也无法阻止其他医院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。这个事件家属应该首先向医院投诉,不理不问再寻求媒体的帮助。
观众在这件事中只是今天看了明天忘记,只会白白浪费时间,说白了并不能推动改革,关注只是因为好奇心。
上面是昨晚写的,现在我又去看了一下微博热搜第一名是「女生被骗3万后不服气又被骗5万」,像这种新闻我绝对不会点击浪费时间去看,热度再高都不会。
防骗的根本在于杜绝贪心,钱永远和劳动投入挂钩,又简单又赚钱的事,发布信息的人自己会干绝对轮不到你。类似的还有什么培训机构、招商加盟月赚几万的广告,你想一下他们的客服是怎么耐的住诱惑自己不干,反而只干月薪几千的客服岗位的?肯定不简单。
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
碎片化时间是几年前提出来的,但我觉得是狗屁,只是资本的诱导说词。
你哪有什么碎片化时间?那叫休息时间,你只是把原本应该休息、思考的时间白白扔给了资本,这段时间里获取的信息都不用第二天,第二分钟就忘的差不多了。如同行尸走肉。
没有休息与思考,只是身心俱疲的活着,机会来临时太累了只能遗憾错失。十年前还有个词叫「亚健康」现在也没人提了,我觉得现在的人们才是亚健康,无论是身体还是思想。
为什么写本文呢?因为昨天自己中招了,去了一个博客他只是转载了一些新闻,第一页有 iPhone14 涨价、马斯克买推特之类。点开几篇看完后我就后悔了,这些信息都是临时信息,仅在这一秒有用下一秒就没用了,而且与我的关联度为零,白白浪费了我的时间。
我突然想起十年前听过的那句话,要从互联网信息中分辨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,一时兴起书写本文,以此警示。
结语:哎呀,初中时我怎么就不会用这个案例,既能讨好体育老师,还有写作素材,亏大了。
只有一条评论 (QwQ)
某度的热搜榜,单从技术上来看,是一个好东东,比某些大报的纯粹说教要实用的多。不过,其中的人为干预因素,尤其是某些时候不怎么合适的故意人为干预,拉低了这款产品的档次~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