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活,就是有意义,有意义,就是好好活。

许三多,虽不懂这句话,但他却一直在做。

他做每一件事,我们都觉得很蠢:认死理,不变通,油盐不进,不懂人世。

每一件事,对他来说都像是救命稻草,他拼命的去抓。

在别人眼里,可能这根草压根没有被看见,只看见了许三多去抓稻草时滑稽的样子,暗作有趣,要是能配上瓜子花生最惬意了。

直到有一天,人们再次看到他,他手中的稻草,已经变成了参天大树,而反观自己手里却什么也没有。

我生来就是大树,却在成长中慢慢砍断自己的枝枝蔓蔓,最后变成了一杆光秃秃的「电线杆」,无人理会,不再青芒,混日子。

许三多生来就是「电线杆」,环境差、教育差、领悟差,机会少,最终却成了参天大树,芳华永久。

古时,铁匠铺最后一道工序叫做「淬火」。

把金属千锤百炼,最后烧至千度高温,与冷水相遇,这一举就定了成败。

可能出世一把绝世好剑,也可能又是一把破铜烂铁。

而这成败定论,都源自淬火前的「千度煎熬」是否已经达到「纯粹」。

许三多的纯粹成就了参天大树、金属的纯粹成就了绝世兵刃,可见「纯粹」是多么的重要,用以七情来形容,这叫信念。

信念在如今,并不缺乏,随便打开一个朋友圈,打开一个网页,翻一翻都能找到好几个不同的信念。

一个定理智慧是信念、一句哲理名言是信念、一段心灵鸡汤也是信念。


可信念那么多,相信什么是个大问题。

有人高风亮节,信奉陶渊明之流,有人理性无比,信奉马云之辈,还有人迂回婉转,信奉高俅之风。

我很佩服的一个人叫「池子」,受过人间至苦,眼泪干了就只为自己而活。

我也佩服过「李诞」,不愿苟同工作只为一张火车票的人情关系而辞职的行为。

要说,我喜欢什么?我喜欢红头发时的李诞加自嘲时的池子的结合体,这个结合体,我把它理解为「纯粹」。

两人之力,或者说三人成就了一个脱口秀行业的崛起,还有一个开山人王自健,完成开山的使命后就消失了,留下了自由发酵的一个圈,最后没有变成酸奶,变成了霉菌。

要我说,相信什么信念都可以,关键在于能否只相信一个信念。

太多了!

励志的文字因互联网的发展传播,摆在你眼前的太多太多了,其中也伴随着一些三观不正的谬论。

今天我学习不好,找一段话当成座右铭,明天我失恋了,找一段话当成座右铭,后天我失业了,找一段话当成座右铭。

这些哲言有一个共性,非常非常励志,眼光放的特别远,远及世界。但大多数的结果是,一件事都没有完成的很好。

鲁迅在桌子上刻了一个「早」,仅仅用一个字改变了自己,这就是「纯粹」。

「纯粹」绝不是形容词越多越真,而是一种自我认知。

我以前写过一篇「你明白的道理,仅仅是道理」这样一个立意的草稿,没有写下去,因为那时「我明白的道理,大多真的仅仅是道理」,底气不足,现在我稍微好点,懂得放下了。

道理,或者说真理,我们上学时,在语文课,在哲学课,学过无数个。要谈起来,起笔就是一篇融汇古今事例的「模板议论文」。

但那种没有底气,用的都是别人的事例,自己懂的只是文字表面的汉语解释,而不是懂在心里。

而想要「纯粹」,就必然需要走匠人这条路。

而匠人,往往结局都很让人羡慕。但长久的沉寂,太过于孤独了,我不知道能不能接近他们。


「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」

看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,从古至今的大贤都在探索一生,其中也有老死不得志的悲鸣。

这该如何是好,这该如何是好,这该如何是好。

我不配算是吃文字饭的人。我吃的饭真是又酸又臭,每天写自己不想写的文稿,夸自己不想夸的产品,赚着底薪过日子,随便一句你可能不适合,就失业了。

有一天,我在喜马拉雅上听一个前辈的语言,我们很像,都不是太乐观主义。

他给了我一个当头棒喝。

在以前,做新闻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,写东西生怕观众挑出来各种问题,所以尽全力去改进,去搜资料,去探索事实的真相。

那时的观众也很好,没有点真学识,都不敢评论,就怕自己出了洋相。

但现在,无数低级自称媒体人的出现,把这种状态颠覆了。

新闻变成了争前恐后的抢热点抢流量的工具,暗示主观节奏,把评论区挤的鱼死网破。

新闻该有的「及时性 准确性 真实性」被各主流媒体抛在了九霄云外。

「刚刚...」、「震惊...」、「愤怒...」、「突发...」

三流媒体出现也就算了,一线媒体也很喜欢用这种标题。

现在是「刚刚」,但 10 分钟后看到新闻,还是「刚刚」么?第二天看到新闻,还是「刚刚」么?

如果说,以前媒体人写的东西是 70 分,那些拥有 80 分知识的人才敢评判一下。

现在遍地都是 20 分的东西,全民参与了混战,也就产生了键盘侠。

好在,随着对 20 分的东西审美疲劳,人们就会醒悟,去关注 30 分的东西,慢慢到 40 分、50 分的过渡。

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吧,别再乱写了。

请输入图片描述